新桂系作为近代中国最具战斗力的地方部队,曾经在北伐中打赢了大半个中国的军阀,也为自己打出了名声和地位。不过到了1949年我军渡江之后,由于人数上绝对劣势,桂军想要通过抵抗来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当然是不现实的。不过考虑到桂军较强的战斗力,为了减少损失和平解放,我军在渡江之后一方面继续歼灭和收编剩余的国军中央系部队,另一方面对桂系采取了两手准备的策略,剿抚并济。我军和握有桂系兵权的白崇禧谈判,只要白接受和平解放,允诺其可以保留30万桂系嫡系,白崇禧本人则可以继续带兵且享有较高的政府职位。但即便这样,白崇禧仍然不接受,坚持率桂系主力与渡江的四野及一部分二野部队开战,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白崇禧不能接受限制条款。在和谈条件中,虽然为了减少双方伤亡,我军提出了白崇禧可以保留嫡系军队的优厚待遇,但也是有附加要求的。就是这些部队只能保证3年不受整编,我军部队2年内不进广西境内。这些附加的时间限制是白崇禧反感的,认为没有安全保障,最终桂系还是要被清除掉。其实我军对待国军部队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可以享受广西桂军的待遇,已经是非常令人吃惊了。这充分尊重了桂系的作战实力,以及桂军头目的个人尊严和出路问题。白崇禧在国军整体兵败不可挽回的1949年,还摆谱不接受优厚条件,认为桂系还有机会和我军分庭抗礼,确实是有些不识时务。
其次,白崇禧本人好战。和桂系历史上的另外两位领军人物李宗仁、黄绍竑不同,白是以军事才能著称的。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里,白也有着傲人的指战历史和战功,从北伐时期率桂军一路从桂林打到北平,到抗战中的国军各大战役总策划人,一路打到解放战争末期,白崇禧的个人能力还是得到了解放军和国军双方的认可,这一点抛去了派系的纷争,是有共识的。多年来的胜绩也让白崇禧日益骄狂,总是期望靠武力解决。眼前让他带兵主和,从心底里是违背他的“军事家”抱负的,不管有没有好处,他都不答应。1948年末,白甚至一度想接下淮海战役国军的烂摊子,展示自己的本事,李宗仁苦劝之下才作罢。其好战心态由此展现无疑。
最后,是寄希望于国际因素。在桂系名义上掌握了国府政权之后,白崇禧的侥幸心理激增,相信美方承诺的武器援助会到达桂军阵营。30万桂系主力加上遍布广西各地的民团,白崇禧认为武装到位的话至少可以在广西、海南一带坚守,和解放军形成对抗。只能说他的期望过于乐观,又建立在依赖外部力量的基础上,这些受制于人的条件本就难以实现,何况桂军的真实实力和解放军400多万军队的规模相去甚远,覆灭只在旦夕。
欢迎光临 (http://imap.zasq.net/~zazww/)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