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7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华夏史令人动容的四个壮烈瞬间,无一不让人落泪

[复制链接]

 成长值: 489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千秋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翻开历史恢宏的篇章,有放荡不羁胜利的觥筹交错;也有血满山河失败的仰天长叹,历史从来只为胜利者歌功颂德,而忽视那些自我牺牲"无名小卒"背后的黑夜与星光黯淡。
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这些蝼蚁般"小透明"的辛勤付出,何来那些英雄的高大伟岸?这些悲壮的英雄同样价值非凡,他们为历史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每一个旁观者感恩。
华夏史上曾有四个令人动容的壮烈瞬间,无一不让人落泪,请大家备好纸巾再看本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当年,南宋军队被蒙古骑兵击败后,南宋皇族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即使如此落魄,蒙古大军也没有放过,本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对南宋遗珠宋幼帝赶尽杀绝,以除后患。
年轻的陆秀夫背着宋幼帝,身后是十万宋民的生死相随。面对浩浩荡荡的敌军的紧紧相逼,抗击无力,陆秀夫便驱妻、子入海,身上仍怀揣玉玺,以表示对故土的效忠,与宋幼帝一同壮烈入海,终年42岁,而连同海水吞噬的是一个朝代曾经的恢宏。
元军如此咄咄逼人,妄图对宋朝斩草除根,而陆秀夫又是个民族气节极强的人,崖山海战中,他背着宋幼帝宁死不屈,最后不得已跳海自杀。

十万南宋遗民亲眼目睹了这悲壮的场面,为他的民族气节所动容,万念俱灰之下选择了跳海自杀,凄凄惨惨戚戚!奄奄一息的南宋还是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在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中惨遭灭亡。
七日后,十万具宋民尸体漂浮在江面诉说着自己的悲哀与愤恨,场面令人震撼。陆秀夫的"忠",是对这个国家、对这片生育自己土地最大的敬畏与爱,但似乎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结局都相似,令人意难平。
战乱的年代总是容易诞生出一些英雄色彩的人物,他们的牺牲是对烽火狼烟,妻离子散结局的救赎,随着历史齿轮的不断前进,山河总在一阵平静涟漪后卷起无尽波澜。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645年五月,十万清军一齐围攻扬州,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扬州仅有十万明军,敌我力量十分悬殊,明末名将史可法为解燃眉之急,积极寻找援军。为此,他向各地的明军发出了求援信,等待是无期的徒刑,最后却只有刘肇基率领一支孤军前来求助支援,其余的求助信都如同石沉大海。
本以为这根"救命稻草"可使命悬一线的军队重新满血复活,杀出一条血路,但事实却是南辕北辙。刘肇基带来的军队人数稀少,根本就如同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史可法并没有一丝一毫的退让,下定决心要与扬州休戚与共,和扬州的父老乡亲"同呼吸,共命运"。

对于他人的劝降,史可法显得云淡风轻,不为所动,面对手下将领的四五封劝降书,史可法不屑一顾地将五封劝降书都烧为灰烬。
随后,他给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表明了自己誓死效忠明朝的决心,摄政王多尔衮看完信后大为震撼,也为错失了一位人才而感到唏嘘。另外,他还给自己的妻子儿女写了多封遗书,其中清楚的表达了自己誓死效忠明朝,希望家人能予以理解。
经过几天的围困,扬州城内弹尽粮绝,最后被清军攻破,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军俘虏。面对劝降,史可法以"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吾头可断,身不可辱!"坚定拒绝,从容就义。史可法死后,清军对扬州城进行了残暴的扫荡,血染山河,泣不成声。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太平天国时期,忠肝义胆的石达开,是当时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戎马,可谓传奇。但是百密一疏,太平天国内部出现的权力是石达开万万没有想到的。导致石达开带着部队出走南京却遭到了半路堵截,在大渡河流域遭到了清军的重重包围。
石达开看着身后追随自己的弟兄们,一时心软了,他放弃了"血战到底,大干一场"的想法,放下武器,亲自奔赴清军训练营谈判。结果,清军掩耳盗铃,先假意附和答应,让所有太平军都放下戒备状态,然后趁其不备,出尔反尔,赢了一个"大满贯"。
行刑时,石达开任由清兵对自身残害割肉,始终保持"沉默",他内心的苦涩,了然于胸,也正应了那句"男儿有泪不轻弹"。石达开的"忍",是对国家,对自己肩膀上责任的一种担当,他的苦涩,似乎只有少数人能够体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京作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首府,在地理政治等方面毋庸置疑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1937年,在抗战如此关键的时期,一旦南京沦陷,对抗战的局势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南京国民政府立即派遣了一支精锐部队为镇守南京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当时威名天下的水西门153旅306团便是其中最为勇猛的一支队伍。
当时,情况危急,敌军围攻南京但迟迟无法攻克,正当双方局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敌军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企图以自杀的方式夺取进攻的突破口。而中国队为了与敌军死磕到底,也组织了一支精锐部队。

敌军利用强大的军火和炮火作为强大的后盾,很快将国民政府的弹丸之地摧毁殆尽,迫于无奈,国民政府的军队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地方暂时躲避着风口浪尖。
但出人意料的是,随之而来的敌军,很快对南京城大举进攻,此时的国民政府军队依据当时优越的地形地势,对敌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力。
敌军全体负伤严重,暂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前进不了一步。气急败坏的敌军想趁着夜晚,进行偷袭,当时的详情是这样的,敌军趁着夜色,摸索到一座小城门,突如其来的进攻给国民政府军队杀了个措手不及,守城官兵急得手足无措。

这时候,不知谁说了一句,用火烧死他们,于是大找来汽油,往门洞上浇,几十名敢死队员,腰系绳索,从城墙上悄悄悬垂落地,引燃了汽油,城门洞里的敌军全部被烧死,无一生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任务完成了,可是这几十名敢死队员,并没有直接顺着绳子往上到达安全地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英勇赴义"的决心早已表露于心,于是朝着敌人的阵地猛冲猛打过去,不给敌人一刻喘息的机会,一时间打的敌人抱头鼠窜,最后这几十名敢死队员全部壮烈牺牲。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深刻地描述了作者对故土的情思,幻化做一只鸟雀,无言,却爱得深沉。
华夏史上最令人感伤的这四个悲壮时刻,这些舍生取义的壮士,大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或为朋友的情谊,或为国家的一腔热血抱负奔赴沙场。
人生的旅途总是一支"离歌",曲终人散是避无可避的结局,但生而为人,胸中的大义,心中的分量总是深藏于心,融于血肉,直到灵魂出窍那天也不可随意割舍才对。为国家,为他人,不求气壮山河,只希望感动自己就足矣。

他们可能做不到"胸怀天下",以"天下大公为己任",但他们做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热爱自己脚下的土地,爱得深切且赤诚。
他们关怀自己身边的百姓,把他们当做兄弟姐妹,他们心中滚烫炙热的是对自己国家无限的忠诚与敬畏,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历史上无数渺小的时刻变得闪光,也如此令人动容。
插件设计:zasq.net

灰铜v1_04蓝铜v2_02蓝铜v1_05蓝银v1_01灰金v1_01绿金v1_01

沙发
发表于 2020-9-6 10:15 | 只看该作者
前三个一点都没有感觉,自己国家不行,能怪得了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9-6 15:0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少有人有这样的气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8 07:34 , Processed in 1.456415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