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改编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近日在中国票房惨淡,但关于这部场面绚丽奢靡,虚幻迷人的电影却众说纷纭,有人不吝溢美之词大力称赞,有人则毫不掩饰对影片加入黑人hip-hop配乐等现代化元素的不满,还有人认为艳丽宏大的背景使人物的心理刻画显得干瘪无力。
其实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一直在等待一个可以轻松地全身心投入观影的时机,导演以电影的叙事形式让这个伟大的故事再次生动地矗立在眼前,心里很好奇电影又会于文学意象之外开拓一种怎样的视野?
我没看过之前几版的改编,只看了小说原著,个人觉得总体来看本片各方所力图突出的与小说所流露出的那种梦想必然破灭的惋惜感伤的情绪相距不远,与作者心中对那个浮华年代无限接近又无限疏远的感知特征也很符合。导演在一些人物心理和情节细节的设置上显露了自己的想象力和独创力,莱昂纳多和马奎尔的演技自然能带人入境,莱昂纳多在影片中精准熟稔地用动作、语气和神情诠释了盖茨比神秘、绅士、执着、敏感的理想主义者形象,而马奎尔优雅的外貌和深沉略带沙哑的讲述口音则让人自然地跟随他一起静静地聆听、思考、感受这一切,但影片对黛西的刻画显得单薄不典型,除了高贵冷漠与物质好像没有什么鲜明的个性,但他们都像是从书本中走出来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起纵情享乐又一起走向幻灭与死亡。当然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不论是那些精美浓艳的景象还是诗意般脉脉深情的氛围都会自有其独特的意涵,而本片中对于上世纪爵士时代靡乱疯狂的派对等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着力渲染配上当下现代感十足的hiphop音乐是想尽可能地重现往日,联系现在,但也许影片的叙述有不符历史之处,可是从这部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电影中还是可以看出导演以他自己心中对那个世界的理解和拍摄过程中的调研为参考,他接受采访时也处处强调了自己渴望找出那个时代与当下的契合之处,使两者能够交相呼应,但很重视对原著精神的尊重,“‘活在当下,不古板,不回看’成为巴兹·鲁曼找寻的改编主旨”,“我们的改编立足于自己的当下,正如菲茨杰拉德对待他的当下,这是我所认为的对于原作精神的尊重”影片同小说一样以尼克的视角来讲述盖茨比的故事,他因这些混乱的遭遇而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故通过写回忆录娓娓道来盖茨比的“了不起”。显然,尼克在影片中承担了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身份,而在勾勒“盖茨比”这么一个人物时作者是从自己的人生遭遇中获取灵感来源和写作素材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者是以一个看似客观的主观者身份白描却又虚构着自己心中的那个了不起的盖茨比,所以对盖茨比的惺惺相惜之感自然是深沉真挚的,在那庸俗的冷漠的世界中谁也没有像盖茨比那样拥有一颗如此执着乐观无私的心,而在影片中尼克流露出的对盖茨比的理解、信任、倾慕和珍视与则给两人的关系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基情色彩,其实尼克在影片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观者主要通过尼克的评述和情感表露来走进盖茨比的内心世界,但这应该是导演遵循原著精神的体现之一吧。
看到黛西,看到为黛西而改变自己任随自己为之倾倒的盖茨比,你会渐渐地明白这个故事也许并不只属于盖茨比一个人,盖茨比的天真、执念与失落也是更多在梦想道路上前进或梦已破灭的人所亲历着的。我一直觉得盖茨比的“了不起”不仅在于他对爱情的坚守和为心中的女神近乎疯狂的付出,还不能忽视的是他那同大多数怯懦自私的人都不同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灵魂。就许多现实的经历来看,理想最初的迷人光彩似乎总会因那漫长的时光中种种难以预料的遭遇不知不觉地被什么所掩盖或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也可能只留下了一些痕迹来告诉自己曾爱过什么,向往过哪里,但盖茨比所代表的这类少数人就不一样了,五年没有使他对黛西的爱有丝毫的减损,反倒增添了不少对女神的美好幻想。这不禁让人想问,盖茨比在这五年中难道就没有因为什么事而感受到理想的疏远吗,我们似乎无从得知,因为他在这五年的等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到过去,回到与黛西最相爱的时光。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就是盖茨比邀请黛西参加自己的宴会之后向尼克诉说黛西成为自己梦想的那段往事,盖茨比对自己能够复制过去自信满满的面孔,对于“明智地”让过去留在回忆里的旁观者来说很不可思议,盖茨比无比确信地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地驰骋于现实之上,而更让人被这美妙爱情打动的是盖茨比在让自己坠入爱河前认真到无可置疑的表情,他停留了一下,但是这一刻他在任由黛西占据自己全部心灵前的幸福等待却体现着他对自我心灵的尊重和负责。“Then I just let myself go",这成就了后来的一切幸与不幸,他彻底陷入了对爱情的追逐,影片中他指着星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对尼克说他对黛西的爱是自由而无悔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影片中这一段相比文学作品要更丰富形象更令人接近盖茨比的个人理想,但电影对尼克的反应的刻画并不及原著深刻。这个片段几乎可以为盖茨比所拥有所追求的一切浮华盛象作注解。可无论之前的爱多么肆意流淌,多么让纯洁的盖茨比不改其志,但最终还是相当于死在了所爱之人的手上。爱上黛西确实改变或者说毁灭了盖茨比的命运吧。
影片中那段紧张地描述威尔逊太太被汽车横穿胸脯的血腥画面流畅地运用了快节奏的剪辑和慢镜头的手法,加上配乐和人物的声嘶力竭血腥又令人绝望。几次给与特写的上帝之眼,病态的威尔逊那句“God sees everything"也没能让他杀对人,死之前也在被布坎南一家所欺骗利用。
但本片也有很多不足,也就是原著中用诗化般回味无穷的语言所表现的更丰富人性的情感和令人欲罢不能的意蕴等使影片难以超越原著,比如他没有表达出盖茨比曾经离黛西而去时无比惆怅的复杂心境,以及等待黛西电话时可能已经发生转移的心境,但影片对盖茨比临死前的神情等有着细致的呈现,当他满怀欣喜地要去接电话却恰好被枪击中,走向死神的那一瞬间时,望向黛西豪宅,“黛西”,惊恐的面庞竞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随即却再也无力应对死神,死在了自己构筑的幻觉中。影片这一段是对原著盖茨比之死的悲情再现,是导演透过文字的个人创造。
将文学作品成功地改编成一部电影是很艰难的,因为有些可能很重要少了它故事的完整性就不再的东西和感觉是影片难以的,况且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就导致了每一个读者在理解时会有很大的偏差,导演肯定不能将每个人心目中的“盖茨比”都拍出来,但影片可以在不偏离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有自己经过思考独属于电影语言叙述优势的创造,这种创造必然为影片能够符合原著甚至超越原著让电影充分展现优越性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影片末尾处尼克在迷离的大雨中对盖茨比遥望那盏绿灯时作出的揭示性的理解,最后一句话也是原著最伟大的收尾,同样也能抬高影片的思想深度。电影以绿光的闪烁开始,又以其为结束,盖茨比的人生亦是如此,他放任自己不顾一切地追寻着,梦想于他来说如同那盏亦幻亦真的绿灯,但是有梦总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