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图文并茂] 世有陶渊明,然后有桃花源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585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沅水之滨,武陵山下,有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即是《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原型——桃源县。
对于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用上任何溢美之词都不为过。对应到现实里的桃花源,“源、形、魂、境、表、气”融合展现,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就像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羽士高僧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逐步形成了儒、道、佛、傩等多样文化生态,享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
桃花源之源,在于秦溪,不仅仅是沅江两岸的重要支流,亦是桃花源的源头所在,当年武陵人溯溪而上,误入桃花源,正是从秦溪而入;
桃花源之形,在于秦谷,远离纷扰,田园牧歌,正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之魂,在于桃花山,山虽不高,却代表着一种志趣高洁的隐逸文化,以纪念纪念陶渊明以及《桃花源诗并序》为主,并留下了多位文化名人的足迹,古韵悠长;
桃花源之境,在于桃源山,自东晋以来便是道教的圣地,水府阁、桃川宫、天宁碑院鼎足而立,既可朝圣“桃川香火”,又可饱览高阁流霞、渔舟唱晚的沅湘风情;
桃花源之表,在于五柳湖,以五柳先生之名,绘就了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就如同柳永在《如鱼水》中所吟诵的一样:“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滟十里银塘。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
桃花源之气,在于桃花源古镇,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集了北方四合院、南方一颗印、六合同春等多种传统建筑形态,仿佛一座大型的传统建筑博物馆,广迎四方游客!
世上本无桃花源,只因陶渊明妙笔生花,也就变得有迹可循。
也许,在黑暗中看星星,才能看得更清楚。陶渊明经历过无尽的黑暗,才在内心深处找到了一束光,从此,“桃花源”就成了一种精神符号,深入到了民族的血液里。
自始至终,陶渊明都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然而门阀制度正式形成于魏晋之际,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陶渊明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只可惜家道中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终其一生,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之类的芝麻小官,留下“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遗憾。
况且,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根本就不适合混迹官场,终于不为五斗米折腰,摆脱世俗的枷锁,过上了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诚然,陶渊明真正地尽了农夫的职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却没有做农夫的天分,“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忍饥挨饿成了常态,却又嗜酒如命,常常要靠别人接济。
即便陶渊明能够安贫乐道,但是身为一家之主,必须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一次又一次地出仕,由此又陷入了“久在樊笼中”的怪圈……
不得不说,陶渊明跟屈原还挺相似的,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生都不尽如人意,不容于世俗,就算最后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但也免不了孤独和苦闷,看上去跟底层人民打成一片,但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次元里,普通农民根本不可能读懂他;亲友团肯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或许仅仅只是出于同情或者道义,而并非发自内心的认同;就算是最亲密的家人,也未必能够真正地理解他;陶渊明从来都是一个人,与世隔绝,却又无法彻底斩断尘缘,只好将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黑暗”的理想国度!
从这一点来看,陶渊明却又创造了一个时代!
时势造英雄,英雄同样造时势。陶渊明既是这个时代的“逃兵”,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也许,真正的桃花源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但只要愿意相信,处处都可以成为世外桃源,容山川之灵秀,纳天地之壮美!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6 11:21 , Processed in 1.621089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