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影评论] 《全民目击》:法庭上的中国戏

[复制链接]

灰铜v1_01绿金v1_01绿铜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民目击》这个片名起的非常好,既然是法庭戏,究其本意就应该是被“全民目击”的: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公开、透明的司法程序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涉及隐私、国家机密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不应公开的情形除外。福柯当年有个“全景监狱”的著名比喻,意指人类社会的控制方式,挪用其喻体,把公众比作监视者来监督司法程序的公开运行,倒也不为过。

     《全民目击》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孙红雷饰演的富豪想尽办法为女儿从谋杀案中脱罪,而郭富城饰演的检察官锲而不舍誓将真凶归案,余男饰演的女律师则夹在原、被告中间,在云山雾罩的真相中进退失踞。编剧、导演非行采取了多视角的闪回方式,一点一点的把案情的真相逐步托出,经过一两次反转后,观众才彻底明白,孙红雷扮演的父亲在面对身陷囹圄的爱女时,处心积虑欺骗法庭,不惜以身换女。

      非行此前创作过许多涉案类的电视剧,反响都不错,转战大银幕后,非行还是延续了他习惯的创作路径,在《守望者:罪恶迷途》小试牛刀后,他的第二部电影《全民目击》就能邀请到了孙红雷、郭富城等一线明星加盟,扎实的剧本肯定是第一要素。当然,影片整体谈不上惊艳,某些镜头语言的运用不无电视剧的趣味,一些影响案件的细节处理也有待推敲,但大关节目上还算稳妥,再者,电影本来就是虚构的,没有必要拿着真实案例的严格要求去框定。

       放在时下的国产电影大环境里,必须承认《全民目击》为国产律政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成熟的影视产业环境中,律政(法庭)类产品其实必不可少,以好莱坞为例,小荧屏上的律政剧早已形成稳定的类型(受其影响的港剧也有不少律政剧出产);大银幕的商业巨制虽以动作、科幻、魔幻等为主,但每年都会有不少律政片问世,而且这类电影往往可以比较深入的探讨、反思某个现实话题,因而有着极强的现实社会学意义。《青年林肯》《杀死一只知更鸟》《费城故事》都是著名的律政电影,近年来也有《林肯律师》等片风靡银幕。而在国内的特定语境里,由于种种原因律政片身影难觅,此次《全民目击》火爆登场,多少有点填补空白的意思。

       当然,国内的司法体系与英美不同,我们其实很少能出现律师和检察官互相对峙甚至带有表演性的侃侃而谈,也没有必须出庭的陪审团制度,再加上对社会黑暗面表现的尺度把控,在审查上也就严格了不少。不过《全民目击》并没有编制一个大而无当的阴谋论剧情,而是尽可能的聚焦于一场私人情仇的凶杀案,父亲为了给女儿脱罪,不惜炮制假监控视频,以身换女,但***疏而不漏,最后的结局还是邪不胜正。

       孔子一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奠定了中华法系看中伦理亲情的特性,法不容情的原则也在儒家传统强大的教化下被冲的七零八落。照此来看,片中替女儿脱罪的父亲的确情有可原,但他欺骗法庭的行为法不能容,利用个人财富干预司法公正更是为世人所不齿。

       在《全民目击》的法庭上,上演的不过是事前安排好的戏码,只是这个结局当事人并未想到。不过话说回来,法庭上的“表演”并不完全是贬义,司法体系为什么重视程序,程序本身就是一种“表演”——社会表演学意义上的“表演”,事实上,从社会表演学的意义上来说,法庭就是一个小剧场,这无可厚非,只有在这种程式化、公开、透明的表演中,事实才能被厘清,法律才能被恰当的适用。

       无论在银幕上和银幕下,我们都需要一场场“全民目击”的中国好戏。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3 14:07 , Processed in 0.797984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