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辣椒和盐的推文中,瀚海狼山提到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而湖广填四川本身,也是清代的一件大事。可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次数百万人口规模的一次超级大移民。其意义堪比明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北方知名大移民事件。大槐树移民的方向是大致由西向东,而湖广填四川大致方向是由东向西。这两个最近600年内发生的大规模移民事件,到今天仍然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也是奠定当今中国人口布局的两件大事。 为何会发生这种数百万人口规模的大迁徙?主要因素就是改朝换代的战争、灾荒和疾病流行,会导致某个区域内大范围内的人口急剧减少。而在局面稳定后,由朝廷出面直接组织,甚至是强制性的迁移人口,恢复生产力。陕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和湖广填四川都是这种情况。这里说的四川,基本是指四川盆地,也就是包括今天四川省的中东部和重庆市。 四川盆地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长期独立的地域和文化板块。四川盆地的基本地块在地质史上形成很早,甚至比他西边的青藏高原的隆起早的多。而北边又有主脉平均在3000米以上的秦岭和大巴山阻断。在青藏高原隆起以后,四川的地面就相对低矮的多,成了一个巨大的盆地,高原上的水流长期下泄,聚集成了一个地质史上巨大的巴蜀湖。之所以积水成湖,是因为盆地东部的巫山,一开始还没有被水流切穿,也就是三峡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峡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当今的长江。 因此从青藏高原冲刷下了的泥沙和其他有营养的成分,在巴蜀湖这个巨大的湖盆中聚集了上百万年,留下了大面积的特异的紫色沉积层。最后变成了肥沃的紫色土。此后越积越多的湖水,终于切穿了巫山,形成了今天的三峡和长江。巴蜀湖内部的大量湖水也逐步流走了,只留下一个肥沃的大盆地。而长江的形成和巴蜀湖的排干,被认为是最近5万年之内的事情。 因此现在四川盆地内部,古人类出现的时间相对比较晚。但是由于盆地内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而且由于秦岭和大巴山阻挡寒潮南下,整个四川盆地几乎是亚热带气候全球最靠北的区域。这就为后来文明的发展和接纳巨量的人口,创造了先天优越条件。使得四川盆地成为一个最靠西南方向的发达中心。 华夏文明一直被认为最早从中原兴起,其实同时代四川盆地内就已经有同样发达的文明形态。只是由于距离和山脉的阻隔,双方交流有限。就像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催山崩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里的4万8千岁,基本是夸张手法,但是却和巴蜀湖的消退和古人可以在盆地内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当中原有强大的夏商文明时,四川本地也已经有同样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甚至还要早几百年。三星堆文明一般被认为就是在中原古书中提到的古蜀国的存在,但没想到规模这么大,文化如此发达,现代的考古发现才特别让人感到震惊。这说明四川盆地内部的古文明和中原文明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主体。古蜀王蚕丛及鱼凫,和炎黄一样,都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大人物。 四川盆地正式纳入全国一盘棋,基本是从秦国的势力入蜀开始。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都江堰,到秦汉时代则正式有了州县。不过比较奇异的是,尽管四川盆地自古条件优越,到了汉代,全国人民都已经知道四川盆地是好地方,也就是当时所说的西川,已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在整个汉代却仍然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严重不足。 汉武帝时代,整个西汉的户籍人口,就已经有5600万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高峰。但是此后却因为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和流行病的定期爆发,全国人口迅速减少。到了东汉末年,总人口只有1000万出头,其中中原人口被认为只剩下不到600万,东吴所在的江南只也350多万,而一直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的西川却只有96万左右的人口!因此刘备和诸葛亮拿下西川后,再折腾也无法克复中原,毕竟人口实力太少了。 经过汉末黄巾起义和三国初期的打打杀杀,全国人口就更少了,原来人口最稠密的中原,居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魏蜀吴三国加起来,估计已经不到650万人。后来西晋统一全国,几十年内人口刚刚恢复到1000万左右,没想到又来了一场蠢不可及的八王之乱。全国人口再次直线下跌。而此时北方游牧民族,在汉长城沿线,却聚集了至少800万人随时准备内迁,这也是西晋后期终于发生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 此后是乱纷纷400多年的南北朝时代,而四川盆地却相对安定,没有像中原那么严重的战乱和破坏。一直到隋唐时代,四川成了中原皇帝历次避乱的大后方。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两宋。数百年没有大的战乱,加上生存条件优越,终于让整个四川盆地内部的人口,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今天四川盆地人口总量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但是就在这种盆地内部歌舞升平、安定繁荣了数百年的情况下,一场大浩劫正在日益临近! 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实际上是摘了郭威和柴荣两代比较努力的君主的桃子。在大唐崩溃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但是比南北朝时代唯一好一点的是,游牧民族此时进入中原没有上次那么激烈,虽然有沙陀人等,成为中原霸权的新玩家,却因为被赐予李姓而自认为是大唐的正宗传人。五代十国本身延续的时间比较短。只有72年,远非大乱了400多年的南北朝可比。到了五代后期,除了北方和西北少数苦寒之地外,全国重新统一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而川中相对封闭,基本没有受到唐末以来混战的破坏。当赵家的军队开进川中的时候,盆地内部的割据政权,稍微抵抗了一下,就被宋军歼灭了5000人,迅速兵临成都城下,只能开门投降,避免了一轮战争破坏。这就是所谓“十四万人齐解甲兵,更无一人是男儿”。这个结果,结合当年刘璋和刘禅的投降,都说明四川盆地虽然有蜀道之险,天高皇帝远,但是一旦中原的军力渡过大巴山,那么几乎只有接受被统一一条路。 好在不论在三国时代还是在北宋初年,川中的被征服,都是国家内部的统一,因此战争的破坏性相当有限。1000年内,四川盆地内部的人口一直在正增长,繁荣程度也不低。整个北宋时期,北方有幽云十六州问题和对辽和西夏的边境战争。但是川中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到北宋末年,出现了颠覆性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金兵屡次南下,宋政权只好忍辱南渡。经过岳飞等将领的抵抗,南宋和金朝逐步形成了力量平衡。最后双方进行议和,宋朝把东起淮河,西到大散关的北方领土全部放弃。这个耻辱的条约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川中。不过盆地内的千年好日子,在议和仅仅100多年后,还是走到头了。这是因为金人还没走,又来了更加凶猛的蒙古人。蒙古在灭亡金朝以后,立即兵分几路,水陆并进大举攻宋,被阻隔在中路的襄阳好几年。忽必烈采取战略大迂回的策略,先从川西高原南下,征服了南诏,在战略上抄了南宋的后路。 但是蒙古铁骑想征服四川却没有那么简单,仅仅一个小小的合州钓鱼城,蒙古主力居然用了几十年都没有拿下来,还搭上了蒙哥汗。这个事件影响深远,导致蒙古帝国的最终分裂,形成了后来的元朝和另外的4大汗国。而直到南宋的首都临安被攻下,钓鱼城都没有被攻破,最后和平的解除了武装。因此四川钓鱼城,是蒙古征服世界史上,少有的没有被撼动的硬钉子!虽然钓鱼城没有被攻下,但是常年的战争给川中带来了严重破坏。南宋末年盆地内上千万以上的人口,到元末明初,只剩下不到百万人。 大明建立后,川中的局势逐步稳定,社会秩序和人口也逐步恢复正常。不过直到明末,川中户籍人口大约只有400万人,并没有恢复到宋末1000万人口的最高水平。而更大的麻烦却又来了!明末的大规模天灾人祸,直接殃及了四川!爆发自陕西的农民起义军多次入川。最严重的是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到来。历史上一直有张献忠屠川说。四川在明末的人口大灭绝,是不是完全由张献忠造成?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不过张献忠显然没有在四川做什么好事。这次近乎彻底的人口灭绝,此人恐怕至少要负50%以上的责任。张献忠大西政权不久失败,清军前后脚入川。此后清政府就把四川大破坏的责任完全推到了张献忠的身上。其实清军在入川十几年后,才彻底肃清了盆地内的抵抗力量。因此川中人口大灭绝,清军的责任也同样不小,若是前面的张献忠就把人都杀光了,那么后面的十几年,难道是一群异形在坚持抗清? 说到底,这次上万年来,对川中空前绝后的大破坏、大灭绝,张献忠和清兵,是老鸹飞到黑猪背上,谁也别说谁更黑!不过是张献忠迅速被灭,历史只剩清廷来写罢了。 到了康熙朝,全国的局面已经基本稳定,朝廷终于逐步向四川派出治理官员,而这些官员以前听说过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到了实地一看,早就是地狱一般。诺大的四川盆地,居然只统计到了9万人口,不到宋末鼎盛时期的百分之一!人口实在太少,根本就收不到什么赋税。而且因为人少,大批耕地重新沦为林莽,野兽到处横行。清初,川中有大量野兽伤人甚至吃人的报道,而官府对此无能为力。面对这种荒凉破败的局面,刚刚上任的四川巡抚张德地,只好给年轻的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关键的奏折! 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这一年恰巧还发生了8.5级的山东临沂郯城大地震,北方受灾严重!),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原文狼山就不说了,翻译成现代语言基本是:吾皇万岁万万岁!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本想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 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 其实这奏折中除了表忠心的套话外,中心意思很明确,就是:您派我到四川这个地方来,可这里连个人毛都快没有了,难道我找狼虫虎豹收税去?除了大规模往四川移民,没有别的好办法!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 康熙皇帝8岁就登基了,到康熙8年,只是一个15岁的少年,而此时全国的局面仍然不稳定,内有权臣鳌拜作乱(康熙铲除鳌拜是在一年后的1669年的事情!)、外有三藩割据,而各地反清势力仍然此起彼伏。全国大量土地失去主人,赋税根本收不上来,而且山东刚刚发生了超级大地震,死伤人员数以几十万计,严重影响了东部数省。好在少年康熙已经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少年老成。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手忙脚乱。 虽然康熙皇帝很早就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要求移民充实川中奏折,不过真正开始动用国家力量,组织各省移民人口填四川,已经是二十多年以后,到了康熙朝的中期,全国居民更加稳定才开始。康熙皇帝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不过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研讨一下。在明末清初,全国受到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后攻城略地等大规模战争和灾荒严重影响的地方极多,为何单单四川一省的原居民最惨呢?明末清初的大混乱,陕西、华北、江南和四川都受到了波及,在战区,经常出现上百万人一次性被戕害的局面,但是除了四川,大部分其他地方的人口和经济都在清初就自然恢复了,唯独四川原本的数百万人口差一点被完全灭绝。为何即使蒙古人入川战争延续几十年都没有这么惨。这个问题到今天,恐怕大多数资料,仍然归为“张献忠屠川”说,瀚海狼山一直认为这个说法过于简单。但又找不到其他可靠的资料来说明四川在此时的特别之处。个人只能认为这是因为四川是一个地理上封闭的盆地,在大混乱、大灭绝之下,只有少数人能逃出去,而不像东部的其他省份,遇到战争和大灾荒,人口可以四散而逃!就像一群倒霉的人,被2只凶猛的野兽全部堵在了一间逃不出去的屋里,最终死伤之惨,几乎全灭! 即使在康熙33年已经下了圣旨,鼓励周边各省民众移民四川,但是一开始并不顺利。至于什么敲锣打鼓庆祝乔迁新居的事情更是没有。这显然在于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的传统,谁也不想没事背井离乡。而那些从大难中得以逃出四川的人家,更是被不久前经历的灾难彻底吓破了胆,打死都不想也不敢回去! 朝廷看到移民令居然无人响应,就只好采取强制性移民搬迁和政策奖励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出面来组织移民,有些是把外省的整个村子、整个家族,集体搬迁到四川安置。 当时给予移民四川民众的移民优惠政策有:如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对入四川招民的成绩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紧密联系起来;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对外省移民来说,白白得到大片肥沃土地,是最大的移民吸引力。毕竟在老家都是人多地少,贫民甚至无立锥之地,只要搬迁个地方就能成为小地主和富农,自然有吸引力。美国人开发西部,鼓励移民,其实也是采取种植五年的土地就归移民家庭所有的政策。 朝廷为了加强移民组织,防止移民盲目回流,还采取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确保移的动、落的下!
在以上措施下,在整个康熙朝的中后期,入川的移民人口就达到了100万人以上。以成都为例,清末“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这些移民中,以当时的湖广行省人口占绝对多数。其实湖广行省是元明两代的机构,早在康熙3年,湖北和湖南已经分别设省,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习惯沿习湖广行省的旧称,其范围包括今天全部的湖北、湖南和广东、广西的北部、以及贵州的一部分。因此这次大移民得名“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从康熙朝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乾隆朝后期。到此时,四川盆地的人口已经恢复到800万以上,恢复了自宋代以来的人口繁盛的局面。为到今天总人口超过一亿人打下基础。而移民的到来,也基本重构了四川的人口、语言和文化风俗,形成了近现代的川中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