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摄影美图] 建在石头山的比北大还早的学校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7-31 1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津的黑石山有一座比北大还早的学校——聚奎学校不仅以石奇景美享誉巴蜀,更因有众多的名流游览而引起世人瞩目。

在重庆的日子,一直下雨,朋友说,雨中出去走走别有情趣,于是走进了江津三A景区黑石山,这就是聚奎中学校,创办于1870年,位于从清代同治九年创办聚奎义塾开始,是国家级“绿色学校”,是目前国内唯一收费参观的学校。

原汁原味的牌楼,穿越而去就进入了学校。聚奎建校以来,培养了近十万学子,其中杰出人物代不乏人。著名爱国诗人重庆大学创始人吴芳吉、国画家张采芹、巴蜀史学家邓少琴、科学家周光召,国家女排前主教练邓若曾是其中的代表。

恰逢周六,有时小雨天,小院里十分幽静。走进校园,满地的巨大的黑石头,这是建在石头上的一座学校——清同治七年(1868年)乡人在此开设的义塾。同治九年(1870年),义塾由时任白沙团总的张元富正式命名为"聚奎义塾"。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成聚奎书院,由程绥仁任斋长,"聚奎义塾"更名为"聚奎书院"。

在这样一座风景宜人的校园里读书,是许多家长和孩子的远望。 我翻看了一下《四川地志》里记载,1922年,由于军阀混战,土匪猖獗,黔军进驻黑石山,学校被迫迁到白沙镇桓侯宫与白沙女子高小合用校地,1926年,学校又重新迁回到黑石山。1935年―1940年,学校三次获得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厅特令嘉奖,被社会各界誉为川东名校。

1926年初,聚奎迁回黑石山后,邓鹤年、邓鹤丹兄弟,集巨资重建园林。两年之间,发动师生种植红枯七、八千株,香樟、梅花、紫微等花木杂树数千株,尤以菊花为盛,连年秋季都举办菊花会.并同时举办校庆,或恳亲会,或农作物展览会。在此期间,又建造石桌、凉亭、水池.为联,卑崖题刻,为园林增添人文色彩。经十年努力除原有参天古树外,环山擂林已十分茂密。在函谷下,九曲池侧的数百株紫微、数百株梅花(其中有数株绿粤、紫蒂颇为珍贵)均已成林,特别引人注目。聚奎校园黑石山,风景佳丽,闻名川东。《辞海》、《中国名胜词典》以及美国旅游图上均有记载。

学校有四个特点,一是树多,树多的时候,可以在树上行走,二是黑石头多,巨大的圆石头到处可见,出了这校园,其他地方就是另一番样子。另外,这里白鹤多,春夏时,满园子飞白鹤,被誉为“六月雪”。许多亭子、小桥,教室等都见着巨大的石头上,处处绿树如茵。

校园内独有的大小黑石,无数的古树名木、名花异卉、珍禽异鸟,70多处名人墨迹石刻,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聚奎书院"、明代的川主庙,陈独秀作最后一次演讲的鹤年堂等,与遍山的池、桥、碑、亭珠联璧合,统一和谐。珍贵而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

晚年的陈独秀曾生活居住在这间屋里三个月之久,去世时,邓家把存的一口寿棺材给了陈独秀,至此,陈家感恩邓家一辈子不忘。

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文士欣赏此地的秀丽风景,留了"函谷"、"第一观"等赞词题刻。清末,白沙镇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四川四大镇之一,这激发了人们对发展文化教育的需求。于是,这里的自然环境茂密的丛林,奇异的黑石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被认为是读书胜地。

随着聚奎声誉的增长,各地文士来往增多,黑石风景,逐渐为世所知。1912年10月,吴玉章被任为中央政府宣慰使来川到白沙时,便曾来此游览。校友吴芳吉(1910年毕业),在周游全国各地后赞扬聚奎校园说"就同等学校言之,见闻所及,更无风景佳丽胜于此者"。又说"山川之胜,甲于全蜀学校。某之诗趣,得此诱启最多"。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满山挺立着高大繁茂的林木,如果你夏天来此,数千只洁白的鹳鹤以树为巢,在林中飞翔。这黑石山聚奎学校不仅以石奇景美享誉巴蜀,更因有众多的名流游览而引起世人瞩目。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15 19:20 , Processed in 2.235721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