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国学名著] 《西厢记》(全本)作者:王实甫【TXT】

[复制链接]

 成长值: 6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1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
  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俺下过您的E书了,谢谢啦 。。。查看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30 05:49 , Processed in 1.133817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