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什么人需要什么人》记录林奕华“心之侦探学”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46820

灰铜v1_04绿金v1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红铜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2灰金v1_05蓝银v1_05紫银v1_01绿金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人需要什么人》记录林奕华“心之侦探学”



  由香港著名舞台剧导演林奕华创建的“非常林奕华”剧团今年底将迎来25周年纪念活动,浓缩林奕华创作哲学的第56部原创作品《心之侦探》将于10月底至12月初于北京、上海等6大城市巡演,剧本书《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林奕华的心之侦探学》由世纪文景出版,于10月全面上市。

  《什么人需要什么人》以《心之侦探》剧本为主体。该剧今年3月已于香港首演,是继《梁祝的继承者们》之后,“生命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哲学家”。以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为本事,借华生、莫瑞亚提等九个人物的心结,重新创作出九件“人生奇案”。剧中出现各种的失去,如幸福被挟持、幸福被绑架、幸福被勒索、幸福被偷窃、幸福被嫁祸、幸福被谋杀、幸福被装成谋杀的自杀,它们经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将一步一桩被福尔摩斯侦破,而破案的方法,叫作“哲学”。

  “非常林奕华”自1991年组建以来,始终尝试跟城市和当代对话,把“城市”作为背景,以“城市人”作为题材和演出对象,对传统与经典的文化符号作当代的解构和重绎;与欲望和禁忌游戏,把小众意识注入大众剧场,思想,抑或娱乐,直面所有争议;消费、欲望、寂寞、孤独,性、自我、成长、爱……都是创作的关键词,每一部作品都在探问现代人最切身的议题——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心之侦探》更是以粉丝时代的两男关系——福尔摩斯与华生为切入点,探问在一个只问“资源”不问“心”的时代,到底什么人需要什么人?在一起,为何这么难?只是普通人的我们,生存哲学到底为何?正如林奕华所言:“人生,就是探案,每个人在其中,都是侦探。”而当答案不能满足一个问题,问号就有可能成为一把危险的刀子。当刀子指向我们,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能否因改变而幸存?我们要用多少的“心”才能破解生活中的种种悬案,找到专属的快乐,看见独特的真实?

  除剧本外,书中还收入《心之侦探》文本创作者徐砚美对林奕华导演长达3万字的25周年纪念访谈、香港首演全彩剧照40余幅、创作团队的导读文章、精选观众剧评,以及林奕华导演为大陆巡演全新创作的“80个关键词快问快答”和“81个查案考”。全书以“查案”的形式设计篇章,分“案前”“查案”“案发”“结案”“案中案”和“案底”六个部分。采用裸脊板装的装帧形式,包含6种内文用纸,并附赠剧团25年全作品海报。

  此外,林奕华导演首次献声朗读了《心之侦探》中九大角色的心理谜题,根据书中的提示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和下载有声书。

  另悉,林奕华导演携新书《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林奕华的心之侦探学》,分别于北京、上海举办了见面会,讲述了“走过25周年,成为心之侦探:林奕华的遇见与预见”,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今年暑假在欧洲的戏剧之旅。


  内容简介

  有一种爱恨叫偶像与粉丝,

  有一种情仇叫华生与福尔摩斯,

  为什么我只是个普通人?

  孤独即是地狱。在一起,为何这么难?

  《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林奕华的心之侦探学》以《心之侦探》剧本为主体,该剧是非常林奕华的第56部原创作品,继《梁祝的继承者们》之后,作为“生命三部曲·第二部·哲学家”于剧团组建25周年之际发表。借九个福尔摩斯探案中的人物的心结,重新创作出九件“人生奇案”。剧中出现各种的失去,如幸福被挟持、幸福被绑架、幸福被勒索、幸福被偷窃、幸福被嫁祸、幸福被谋杀、幸福被装成谋杀的自杀,经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它们将一步一桩被福尔摩斯侦破,破案的方法,叫作“哲学”。

  除剧本外,书中收入非常林奕华25周年3万字纪念访谈、香港首演剧照40余幅、创作团队导读文章、精选观众剧评,以及林奕华导演为大陆巡演全新创作的“80个关键词快问快答”和“81个查案考”。全书以查案的形式设计篇章,分“案前”“查案”“案发”“结案”“案中案”和“案底”六个部分。并附赠剧团25年全作品海报。

  此外,林奕华导演首次献声,为你朗读《心之侦探》九大角色心理谜题,根据提示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收听和下载剧本有声书。

  编辑推荐

  一个只问“资源”不问“心”的时代,什么人需要什么人?

  当答案不能满足一个问题,问号就有可能成为一把危险的刀子。

  当刀子指向你时,你在害怕什么?你能否因改变而幸存?

  我们要用多少的“心”才能破解悬案,找到专属的快乐,看见独特的真实?

  非常林奕华,走过25年,成为“心之侦探”

  第56部原创作品,生命三部曲第二部哲学家,浓缩林奕华的创作哲学

  人生,就是探案,每个人在其中,都是侦探……

  裸脊板装,查案式布局,6种内文用纸,40幅全彩剧照

  作者简介

  林奕华   香港舞台剧导演

  香港出生,中学毕业前曾在前丽的电视及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担任编剧。毕业后与友人组成前卫剧团进念谠十面体。1989至1995年在伦敦居住,期间组成“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巴黎与香港发表舞台创作。1994年凭电影《红玫瑰白玫瑰》(关锦鹏导演)获台湾金马最佳改编剧本。1995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创作,编导过56出原创剧场作品,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2010年与2012年各凭《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与《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获上海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导演奖。

  林奕华亦致力于文化及教育工作,自1997年至今分别为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担任讲师。亦经常替香港、北京、上海与广州等地的报章杂志撰写文章,出版著作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待香港》系列、《娱乐大家》系列和《恶之华丽》系列丛书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等待香港》系列等。最新著作包括一三年《是<轮流传>不是<轮流转>—香港电视剧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及一四年《是银幕不是荧幕,是放映不是播映—当女性明星还是大女明星》。

  非常林奕华

  由香港著名舞台剧导演林奕华组建于1991年的舞蹈剧场。迄今已发表56部原创作品,先后于伦敦、布鲁塞尔、巴黎、香港、台北及中国大陆多个城市巡演。尝试跟城市和当代对话,把“城市”作为背景,以“城市人”作为题材和演出对象,对传统与经典的文化符号作当代的解构和重绎;与欲望和禁忌游戏,把小众意识注入大众剧场,思想,抑或娱乐,直面所有争议;消费、欲望、寂寞、孤独,性、自我、成长、爱……都是非常林奕华创作的关键词,每一部作品都在探问现代人最切身的议题——为什么我们不快乐?

  专业评论

  徐砚美:和奕华相处的这两三年,我也觉得他一直很难平静下来,因为他问了许多核心的问题,所以他离问题的核心很近。可是,大众也因这样,始终是绕在他的“外围”,与他保持距离,宁可当他的“圆周”,不愿进到他的“圆心”。原因是,真的太累了。

  可是,难道绕在圆周就不累吗?圆周上的距离,永远是那么地遥远,却又始终会回到原点。奕华的无力感,是看着整个社会,绕着远路,绕了一圈又一圈又回到原点。作戏,是从圆心再折射出更多不同的点,创造出不同的可能,让每一个人看见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是如此,他的无力感,也成为他的动力,他的动力,也提醒他,他有多么地无力。对我而言,他是用“心”去感受着普通人的诸多痛苦,再透过戏剧去作为他“心”的“投影幕”,将这些痛苦,转化,有时荒谬,有时喜,有时悲,有时舞台上空无一人,却无限遐想,有时舞台上闹成一团,却无限孤独。

  如果你问我,他身为一个侦探,到底这二十五年,五十六部作品,侦了些什么,又探了些什么?我会说,不多,就只是他自己而已。但是,这不就是创作的“真义”吗?用自己,与世界对话,用身在世界的自己,与世界相处,用自己的心,跟整个世界交心。

  媒体评论

  韦旖然:“非常林奕华”的剧场,每一次都让观众带着问题离开,这些问号不是要问这个世界的,而是要问问自己的。舞台上的世界是纯粹而无情的,纯粹的是那些被披露无疑的人性和情感都真实且好与坏都不掺杂质,无情的是它们没有假面和斗篷,不会隐形更不会遁地,所以它们变成锋利的刺,扎进逃避追问自己的我们的内心。

  Ray Leung:哲学的提问,永远有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是本剧宣传文案之一,也就是探讨着人与人的关系。《心》借把《福尔摩斯》中的人物置于社交媒体发达、人人自我膨胀却又如此能够隐藏于群众这个充满矛盾的年代中,重新审视人与人的关系,以至人的存在感的问题。每一个《福》中的人物与福尔摩斯这个主角的关系,以至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折射出在今天人人都能是主角的年代里,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影响了“我”。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31 01:01 , Processed in 1.551860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