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荐书]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闲弹

[复制链接] [已阅至3楼]

绿铜v3_01绿金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2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闲弹


  今天无聊在翻原评老帖的时候,看到了六梨同学所发的那篇《覆雨翻云》小记,勾起了一些记忆,最后却是无来由想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想起了那些或慷慨,或悲壮,或无耻,或卑劣的往昔人事,故纸堆的笔墨无端地就拨动了心弦。

  《明朝那些事儿》,厚厚的七本书,当时看的是一个同学的收藏,这里说一句,我那个同学不看网络小说,甚至不怎么看这些不务正业的书,但是,对于《明朝那些事儿》,他居然一本不落的七本全收藏了,还到处向人推荐。所以,到现在,每每看到一些作者说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喜欢看书了,市场越来越窄了,我就以我狭隘的见识表示无法认同,好东西的市场永远是没有限制的,在抱怨桎梏的时候,不妨想想怎么跳出那个樊篱。樊篱里荒草丛生,但说不定外面是通天大道呢?当然,你得努力先跳高点,别老想等着樊篱自己倒塌。

  就经常看到的一些论战来说,我是一个十分彻底的历史盲,就像家里书柜里的那几本《中华上下五千年》已经被灰尘掩盖了上次翻它的痕迹一样,历史对我来说,大多时候像烟雨朦胧中的道听途说,模糊不清,甚至远不如三言两拍之类给我留下的记忆深刻,至少我还记得什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什么卖油郎独占花魁。

  好吧,这里又扯远一点,咱来讨伐讨伐应试教育,我会告诉你们其实我考高中的时候历史是满分么?痛苦的岁月,整整六本厚厚的历史课本,老师信手一划,十之六七全都要背,我不知道有多少字,我只知道最后一个学期上课老师基本上都不用来,只负责特定时候抽查背诵情况就行,每节课都背得声嘶力竭,这并不是夸张,最后的结果我算是修成正果?是幸运儿?可是,那些重大事件和影响意义都随着那几本历史书不知道被抛到哪个旮旯里了。我们从来没有走进过历史,所以那留下就只有曾经的分数,何能奢谈其他?

  言归正传,我对历史并不热爱,所以在明朝那些事儿大名贯耳很久后都一直没有翻看,所幸,我有一个不怎么看书的同学收藏了全套,所幸,那个同学一直孜孜不倦地向我推荐。

  看得挺久了,终究是两百万言的巨著,我的记性本来就不好,大部分内容都记不太清了,所以就谈谈还能够萦绕在心中乱七八糟的杂想。整体观感上,当年明月笔力是很了不起的,大巧若拙,举重若轻,读者看得轻松快意,却并不妨碍领会那沉郁悲壮之气。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白手起家,朱重八可算得上代表性传奇人物了,从乞丐和尚到九五之尊,历史记录了他的辉煌。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没有显赫的身世,没有良好的教育,打败的却是席卷天下的蒙古铁骑,以及很多并世无双的枭雄豪杰,岂止是殊为不易能够表达其中艰难。

  其实,我一直挺疑惑的,一个吃不饱,连具体名字都没有的放牛娃,到底为什么会有趁风而起,横扫群雄的本事,他那些高超的见识眼光,谋略才华到底从何而来?难道真是生而知之?虽然刘邦同样是个平民,虽然他百战百败,但我们可以理解,一个贤良的丞相,一个运筹帷幄的谋士,一个领兵多多益善的将军,任何一个都是名传千古的人物集聚旗下,何况还有对手楚霸王的配合,所以就算刘邦再一无是处,只要他有那个无赖性格,我们也可以接受。然而,朱元璋虽然也有不少的贤臣良将,可是纵观他一生,更多时候却是靠自己,无论是徐达常遇春,还是刘伯温,正正真真的只是辅助,就好像历史上还会有张达李遇春,又或者赵伯温,可是朱元璋只会是朱元璋,他无数次的选择岂止是超脱了自己身份的窠臼,简直是超越了时代的眼光。我还记得那次在张士诚和陈友亮之间,他选择了陈友谅,“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当年明月赞他“如此之见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是啊,很精彩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他还要做很多次,这等非凡的见识和决断魄力,却是一个曾经的和尚,过去的乞丐所拥有的,这真真只能叹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在揭开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名臣良将的掩盖后,朱元璋的强大和不凡更是摄人心魄。以皇觉寺里的明月孤灯为起点,在他通关争霸天下这款游戏中,经历了多少阴谋诡计,多少金戈铁马,风吹雨打过后,烟消云散。纵马奔驰,江河大地,锦绣山川踩在脚下,他爱过,恨过,信任过,也背叛过: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这就是朱元璋。让我佩服又疑惑。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对明朝历史再不了解的人,一般也会知道三个君王,朱元璋,朱棣,还有崇祯皇帝。

  明朝有个很牛逼的传统,这个传统造就了整个朝代的灵魂,从于谦死守京城,力挽狂澜开始,一直到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结束,整个朝代都贯穿着一股不同于以往的气魄:没有屈膝投降,没有割地赔款,不和亲,不纳贡,皇帝被俘,咱们另立新君,再来打过!无论情况多么危急,从来学不会退让,哪怕是暂时的,这样的朝代,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朱棣是个复杂的人,他雄才大略又残暴冷酷,他勇猛无惧,却又纠结正统之名,他既强大,又软弱。在他一生之中,做过很多大事,有好事,有坏事,有扬威之事,也有令人血冷之事,即使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能够散发出夺目耀眼的光辉,这其中有一件算不上功绩的小事,却可以算得上明朝强大灵魂的起点,迁都北京。或许他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或许他仅仅是因为习惯北京城的风沙,但也许,永乐大帝就是灌注这个灵魂的第一人,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本应该是无与伦比的,谁能想到,这么快就会有个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继任者,“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文治武功若此,有万邦来朝,有那前无古人近四亿字的《永乐大典》传承文明,煌煌可称巨作,永乐能称盛世否?
  以史为鉴,在历史长河之中,宋朝与明朝有如此多的相似境地,可它们的选择和结果又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宋能落得临安,却终逃不过崖山,明朝虽然也未能苟全,但它们活得太不一样,太不一样了。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对于一个封建帝国来说,皇帝被俘,精兵被灭,而后敌人兵临城下,这已然是一盘死棋,无解。北宋变成南宋,只能临安?可惜,可叹,有一个人吼出了“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于谦是个国士,无双国士,智勇兼备,力挽狂澜。

  他言行合一,气魄非凡,敌人用皇帝威胁,他就另立新君,敌人大军前来,他率领着临时召集的部队,却不满足于固守,他要胜利,“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这是他的第一道命令,其后“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杀气腾腾,可是对别人狠不是狠,对自己狠才是真的狠,“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所有人都被镇住了,这是于谦,准备玩命的于谦,不但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拚死一战,只在此时!”,于谦是对的,他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不胜,就死!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正气凛然,心照丹青。德胜门在于谦身后缓缓地关闭,一介书生,置于死地,他的心中是不是真的无所畏惧已不重要,他站出来了,不负苍生,所以他必须享有历史给予他的莫大荣光。于谦保住了北方半壁江山,挽救了大明国运,无论何种赞词,都不过誉。从此后,大明完完全全,彻彻底底走上了跟宋朝南辕北辙的另一条路。

  百官任尔杀,不可害百姓

  崇祯是个悲剧色彩很浓的人,他继任的时候,内有农民起义,外有豺狼虎视眈眈,朝上还有党争不休,老天爷还不给面子,偶尔还来个天灾,这么多的事这么巧的都碰到一起,所以尽管他宵衣旰食,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尽管他生活简朴,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尽管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尽管他有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可是“嗟尔明朝,气数已尽”,他终究是没有挽回败局,但失败不是最悲剧的,就像当年明月所说的“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无法改变,只能继续,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

  当然,咱们不能只强调客观困难,崇祯自身原因也不少,不过什么性格的必然性之类的,史学家们已经分析的够多了,我这个史盲就不掺乎了。明灭的这一段读得很郁闷,所以我不做多说了,只是还有一提,崇祯也曾身历兵临城下的危险,也曾有无数个聪明人劝过他,但他没有退缩,没有妥协,即使内忧外患,这就是明朝的皇帝,明朝的亡国之君。作为这伟大,瑰丽,雄壮篇章的结局,崇祯最后的遗言,“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对比于溥仪的“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岂止是高下立判?

  大明朝三百余年,能人辈出,是一个精彩的朝代,里面既有能够伦比诸子的王守仁同学,有治世能臣张居正,有清廉过头的海瑞,有武林高手俞大猷,兵家王者戚继光,也有严嵩,魏忠贤这等大恶人,无数的英雄豪杰,奸臣小人此起彼伏,交织出这曲华丽的宏大乐章。可是相比于这些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的人物,还有有很多稍逊一筹,甚至默默无闻的绿叶,他们更是大明朝的灵魂。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辅助朱允炆的那几位做不了功臣,诸人可以讥笑他们碌碌无为,讥讽他们纸上谈兵,可他们任然应该获得一些敬重,因为气节,因为他们的蹈死不顾。

  时穷节乃现,板荡识忠臣。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而坚持气节往往收获的不是鲜花和掌声,等待在前方的或许是锋利的屠刀,残酷的压迫,和恐怖的死亡。我们可以鄙弃书呆子们的实行力,却不应该否定他们的态度。在看到那一股慷慨悲壮的豪气时,可否暂收嘲笑,回予一些赞叹和肯定。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最后我还想提一提杨继盛同学,因为他留给我印象实在太深了。

  明知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在西方人眼中,或许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反逻辑行为。杨继盛就是选择了这样看起来愚蠢的死劾,他与严嵩没有私仇,却不共戴天,有人劝他“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他笑而不语,最终还是不自量力、飞蛾扑火。

  不畏强权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然而这些肉体摧残,牢狱极刑,又怎么伤害得了那飘渺又强大的精神?“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杨继盛拒绝止痛药,用那迟钝的破碎碗片,自行割下腐肉三斤,断筋二条,在这阴森灰暗的诏狱里,独自完成这个耸人听闻、挑战人类极限的手术,关公刮骨疗伤,不过如此。

  杨继盛是个正义,纯洁,伟大的人,他的勇气应该光耀史册。舍身取义已不足以形容他的强大,当年明月文中赞他“明代第一硬汉”,实至名归。

  好吧,居然这么晚了,那么就且到这里,以后若是想起来什么,再过来乱弹。


                                                                                                                                                        5月6日夜
PS:以前曾发在别的论坛的闲作,搬过来赚点积分,走过路过的同学点下精彩啦!你自己也会加铜币滴!三克油


PS:还有几个帖子,有空大家点个精彩,最近突然好想要积分啊啊啊啊啊啊!

http://www.zasq.net/read.php?tid-54609.html【休管他两军对垒,休管他箭矢如雨------------再读《铁马秋风》】
http://www.zasq.net/read.php?tid-54511.html【宝剑生尘,英雄血冷---------夜读《春风柳上原》】
http://www.zasq.net/read.php?tid-54272.html【此去经年,把良辰美景看饱------记电视剧<请你原谅我>观后】
http://www.zasq.net/read.php?tid-54105.html【听一声剑鸣,道一声莫忘———— 《知北游》 乱弹】
插件设计:zasq.net

超级版主 - 超级版主督察勋章 - 督察勋章

紫铜v1_02绿金v3_02紫银v1_01紫金v1_03紫铜v2_01紫铜v3_05明黄灵晶紫金v3_01

沙发
发表于 2015-10-17 10:34 | 只看该作者
明朝算是把中国的内斗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呵呵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6 19:19 , Processed in 2.215882 second(s), 5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