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探索频道] 大平台缺资产,小平台缺资金,如何破局?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肥皂

“现在最缺的就是资产端,没有合规的资产,没有相应的风控模型,转型不好做。”这是某位平台高管对肥皂大叔说的话。

大叔八月、九月的时候走访了很多家不同类型的平台,平台面对当下市场环境与监管最难的问题有两点:资产端严重缺失,资金端投资人不足。

“现在平台有资产,但是投资人偏少,很多项目出现不满标或者较长时间满标的情况。”这是“小而美”的平台高管说到。

很多小平台有线下的直营资产端,有较为成熟的风控模式。但是,缺乏运营资金还有宣传推广,吸引不了投资人。

目前,网贷平台形成了“缺少资产,缺少投资”的两极化格局。大平台羡慕小平台有资产,小平台羡慕大平台有资金。怎么办?两者结合。

所以,当下很多小平台纷纷“砍掉”自己的资金端,专心做自己的线下资产端,给大平台提供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平台已经不在是P2P公司,而成了“小贷公司”。

大平台在自己“直营”资产端合规的基础之上,加上小平台的资产端,更加扩充了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平台的成交量突飞猛进。吸收资产,本身又有不缺投资人,大平台变得更大。

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理成章,那么这种方式会不会成为未来平台发展的主流?这种方式的利弊是什么?这种方式会不会因为小平台“资产好”反向收购大平台?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

大平台的资产“收购”

从824政策中的限额开始,很多平台都在找寻资产端限额的突破。从之初的“联合放贷”到“金交所通道”再到“转让”、“拆分”,可以说能走的路都走不通。平台的成交量迅速的提高,迅速的获取利润。选择大额资产端,是一条“捷径”。然而,现在政策不允许了。

从业务角度分析,并不是放款额度越小,风险就越小。不管额度大小,都存在着逾期、违约、恶意不还的风险。总之一句话,到期不还,不分大小,都是损失。如果是这样的话,平台宁愿去选择有充足抵押物的借款人。如果抵押物价值太高,势必会突破“限额”。但是,很多平台熟悉了“大额资产”的风控模式,转型做小额资产反无从下手。转型消费贷、现金贷或者信用贷也被一些平台过早的占领了市场。

说到底,大平台寻找的资产是一种:符合监管限额政策,能够把握一定风险的“优质资产”。

前有“限额政策”压迫,后有“市场占领”,很多以“大额标的”为生的平台日子不好过了。

小平台的“转让”

对于小平台来讲,最为重要的是成交量。在这个成交量为王的时代,如何验证你做的怎么样?如何验证你是不是有实力?投资人的首选指标都是成交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交量成了网贷平台的“成绩单”。小时候,如何证明你是个好孩子?虽然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最终要看“考试成绩”。

当然,很多平台说自己“小而美”,精益求精的去做一件事,可持续发展的干一个行业。虽然你是“小而美”,但是成交量上说不过去,跟大平台一比总是显得捉襟见肘。

小平台或许没有较为强硬的股东背景,人员少,推广化渠道少,空握着“优质资产”,但就是吸引不了投资人。可把小平台急坏了,资产资金对接不上,成交量上不去,渠道打不开,成了“恶性循环”始终吸引不了投资。

网贷平台其实在讲究投融双方的平衡,后端资产要充足,还得符合监管要求。前端要有一定投资人,资产一出能充分对接。缺“资产”、“资金”的平台属于一种“失衡状态”。所以说,目前网贷的运营者都在找寻这样的一种平衡。一旦失衡,肯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所以,很多小平台放弃了自己的资金端,专心做自己的资产端。这些资产给大平台提供。大平台吸收了小平台的资产端,对接投资人,形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完美闭环。 砍掉资金端的小平台可以说是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有了资产的大平台更是如虎添翼,飞黄腾达。

凡是都有利弊,大叔只是说了有利的一面,接下来用一个举例来说说“不利”因素。

三、“器官移植”

资产+资金的这种模式,更像是两个公司的合作运营模式,形象点来说是一种“器官移植模式”。

这就好比大平台的某个“器官”不能正常工作了,移植过来一个。可是“移植器官”需要经历很多风险。器官能不能正常工作?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小平台资产对接大平台资金这种模式最重要的在于双方是否互相认可,业务风险是否可控。

这就好比“器官移植”中得排异反应。也许你移植过来以后,整个人体还是不接受你,把你排除在外,导致了不能正常工作。

这个“排异”主要体现在大平台的模式和风控,跟原有小平台的模式风控完全不对等。各有各的路子,各有各的模式,小平台提供的资产,大平台反而疑心重了,不敢用。或者说小平台提供的风控意见,大平台觉得不行,把握不住风险。

关键问题就在于风控如何统一上。这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所以,很多这种模式运营的平台都采取了“二次风控”这样一个概念。小平台先接触借款人,进行调查,给出初审的风控意见。然后把风控意见交给大平台进行最终的审核风控,给出额度。还有一种模式,小平台直接对借款人风控,办理抵押物,然后给出额度。大平台在这个风控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审核,验证真实性,效验风控额度。

这个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二次审核,减小风险。最大的劣势在于大平台无法第一时间接触借款人。所以,一旦两平台之间沟通不畅,造成了两者之间的摩擦。

大叔的意见其实很简单,认可这种模式,但是要在风控上进行统一化管理。既然大平台作为最终的决策者,统一风控标准,设定统一的风控模型,业务模式。可以结合小平台资产端的特性单独设立,但是必须要统一设立。不能小平台找业务,做初审一套风控制度,大平台复审又一套风控制度,这样肯定会出现,骗了谁?谁不信任谁?谁涉嫌造假?这种互相不信任的情况。

统一风控制度,统一风控模型不仅仅是为了资产、资金结合更有效,更重要的还在于贷后管理。如果借款人出现逾期了,出现严重违约谁去催收?按照常理说应该是谁找的业务谁去催收,看似有道理。但是,最终决策和审核的是大平台,最终经过你同意对接投资人,谁决策谁催收。两方进行“扯皮”,受害的还是投资人。所以,建立完善统一的制度也便于贷后管理,分清责任。

别让信息披露不透明

如果大平台对借款人一无所知,完全放给小平台,那么在信息披露环节就没法披露“借款人底层信息”。

政策要求,要对借款人进行信息披露。比如借款人的征信情况、借款目的、借款用途、还款来源等等。这些情况是需要真正了解借款人,充分的获取借款人完整资料后才能得知。

毕竟,资产端业务是小平台提供的,大平台如果不充分的了解信息就无法“真实、准确、详尽”的披露。投资人不知道你的资产端是哪里来的,但是通过信息披露展示给投资人,同样的也是对借款人信息的熟悉与了解。

从这一点上讲,没有完全的掌握借款人信息,贷后管理也谈不上尽善尽美。借款人逾期了,他家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何谈去催收?

反向收购存在吗?

最后,大叔想多说几句。趣店上市的话题引爆了两周的“互金圈”。关于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是:未来做现金贷、分期等类型资产的公司是否会反向收购网贷平台作为自己的资金端?

当一家平台或者机构有充足的资产,业务模式成熟,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大量的利润空间,但是缺少资金的支持。未来会不会出现,现金贷公司以资产+高额利息做诱饵去收购网贷平台这样的案例呢?大叔觉得不会!

大叔观点:现阶段资产端的合规依旧是停留在“限额”的基础之上,我想等到网贷平台完全合规后,资产端处于小额、分散后,监管层应该把资产端的合规放在“利率”上。

从资产端来讲“高利贷”是把双刃剑,他让借款人快速借到钱的同时,也复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借款人能承受这么高的利息,他还能还款吗?是不是被逼到绝境了?所以,从根本上讲,“借高利贷”的人本身就不可靠。那么,这种不可靠的资产拿出来对接投资人,你觉得投资人会获得收益吗?

大平台缺资产,小平台缺资金,两者结合,皆可破。这两者的风控、贷后制度的统一是“破局”的关键所在。未来,结合投融对接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多, 真正检验他们的除了风控还有信息披露。作为投资人,我们不管资产是怎么来的,不管资产是谁提供的,我们要看的是平台能否做到完全的信息披露,能否做到“好借好还”。我想,回归本源,在合规的基础上做好风控,才是两者结合的关键所在,才是平台给投资人最好的馈赠。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5 00:44 , Processed in 2.344523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