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驴] 《江城》(River Town)文字版[PDF]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

 成长值: 47880

灰铜v1_02绿金v1_01灰金v1_04绿银v1_01紫铜v1_03绿铜v3_01绿银v3_02紫银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7 1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姹熷煄].(缇�)褰煎緱.娴锋柉鍕�.鏂囧瓧鐗�.pdf (4.41 MB)

中文名: 江城
原名: River Town
作者: (美)彼得•海斯勒 Peter Hessler
译者: 李雪顺
图书分类: 旅游/摄影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号: 9787532756728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url=http://i-7.vcimg.com/10d174986b2340ab1931195f11ce0a96103860/002511e1df6910d2901e50.jpg][/url]

内容简介: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彼得•海斯勒)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1996年牛津大学毕业,《纽约客》记者,独立作家。在《寻路中国》之前,彼得•海斯勒就以两本书《江城》和《甲骨文》而出名。1996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重庆市涪陵任教,他将两年的经历写成了回忆录体的《江城》。涪陵之后,他的原计划两年中国之行不知不觉变成了十五年,他来到北京,开始成为《纽约客》和《国家地理》杂志的撰稿人,并在这中间出版了关于中国过去和未来思考的选集《甲骨文》,三本书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了他观察中国的“三部曲”。彼得•海斯勒在中国的写作过程中,他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记者采访和文学写作融入到一起,通过常年亲身相处的观察,关注个体在巨大变革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3 12:50 , Processed in 2.261622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