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国学名著] 《旧唐书》(全本)作者:刘昫【TXT】

[复制链接]

 成长值: 6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因为《新唐书》的作者宋祁、欧阳修,都是文坛大家,后人一般也都沿袭他们的看法,对《旧唐书》贬责颇多,明末顾炎武评之为“颇步繁芜”。
  的确,它本身有不少缺点。
  但平心而论,应当说《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
  这一点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是在《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
  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原始史料经过几次大的浩劫,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阀混战,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
  幸而有肃宗时韦述编纂的国史,到后晋时,便成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
  特别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连“实录”也都没有存下,只因有张昭远和贾纬等人在“丧乱之际”,杂采各家传闻和小说编出的《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使史实略有所补。
  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
 《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
  这是它的一大好处。
  例如某些传里的“今上践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语句,便明显是从当时国史和实录直录下来的痕迹。
  唯其直录当时人的记录,史料价值就尤其可贵。
  有些列传,还采用了唐朝当时人写的“行状”、“家传”。
  这些家传,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书,不仅如实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笔上也很有特色。
  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论说,《旧唐书》中的《封常清传》,“郁勃悲凉”,“千载下犹有生气”;裴垍所写的《郭子仪传》,“首尾整洁,无一酿词,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
  《旧唐书》的纪传里,还大段大段地引录唐朝君臣的诏令、手札、奏章,这些原始资料后来有的已荡然无存,却赖《旧唐书》的收录而得以保留。
  正由于《旧唐书》有上述这些长处,司马光等在修《资治通鉴》时,隋唐部分便大量采用了其中的材料。
   另一方面,唐朝是我国一个强盛的朝代,多民族统一国家有所发展。
  在《旧唐书》里记录了大量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史料,以及他们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
  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婚姻的记实,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东北、西南许多民族的历史记录,都在《旧唐书》里有较多的记载。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7 16:20 , Processed in 0.95438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