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宇宙奇观] 科学家首次观测引力透镜弯曲明亮伽马射线爆发[3P]

[复制链接]

区版勋章 - 区版勋章

灰铜v1_05蓝铜v2_05蓝铜v1_05紫银v2_04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5紫银v1_02蓝银v1_05绿银v3_05绿金v3_05宝血灵晶红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shen321 于 2014-1-27 13:15 编辑


落入超大质量黑洞的物质会创造物质流,后者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研究这类物质流的路径被另一个星系引力所弯曲的伽马射线光谱将帮助科学家更好的理解这些放射。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近日一架太空望远镜首次捕捉到一种罕见的宇宙校正。美国宇航局费米太空望远镜捕捉到首个引力透镜的伽马射线测量,一种非常罕见的自然校正,也即一个巨大的天体扭曲了来自遥远天体发出的光。一支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天文台研究了一个星系的放射物,这个高能量放射物在前往地球的途中穿越了另一个旋转星系。

引力透镜伽马射线可以辅助研究来自诸如超大质量黑洞等天体的放射物,并帮助量化哈勃常数,后者描述了宇宙的膨胀。费米望远镜本身也是用于鉴别更多这样罕见的自然现象。

“在发射费米太空望远镜后的几年,我们就开始思考进行这类观测的可能性,”美国华盛顿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张特迪(Teddy Cheung)这样说道。“所有的信息碎片在2012年晚期终于拼凑在一起了。”



这张美国宇航局的演示图展示了一个名为B0218+357的引力透镜系统的组成部分。针对背景耀变体的不同视准线会导致不同时间的两张射线爆发图片。美国宇航局费米望远镜进行了对这种引力系统延迟的第一次伽马射线测量。

光的路径

这个名为B0218+357的星系非常活跃,星系中央包含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随着物质旋转落入黑洞,有些粒子会以接近相对论的速度向外加速,形成两股物质流,从地球的角度观测能够在不同的视角看到它们。在被称为耀变体的活跃星系里,这种物质流都是直接指向地球的。

在太阳系和活跃星系之间存在另一个旋转星系,后者的功能就像一个天然的望远镜,也被称为引力透镜。因为费米宇宙飞船和光源之间的星系是如此巨大,它将光波扭曲成不同的路径,从而导致天文学家观测到不同的结果。

由费米宇宙飞船上的大视场望远镜(Large Area Telescope,简称LAT)获得的B0218+357观测数据揭示了两张双重图片被第三个弧秒(角度的单位,等于一度的1/3600)校准——不到0.0001度——所分离,成为目前任何已知透镜系统产生的最细微的分离。

LAT无法捕捉到由光学望远镜和无线电望远镜观测到的耀变体的单独图片。相反,它利用一种延时回放效应,后者产生的原因是光的一条路径比另一条长。较远的行波比近的行波到达时间要晚好几天。

2012年9月,来自耀变体的耀斑导致它成为银河系以外天空最明亮的伽马射线源。张和他的研究小组将费米望远镜对准了这个活跃的伽马射线源,希望能够捕捉到延迟的耀斑。今年1月在美国马里兰州国家港湾召开的美国天文学家协会会议上,张描述了三段耀斑的回放延迟为11.46天。



引力透镜B0218+357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图片揭示了两个明亮的源被第三个弧秒所分离。属于透镜星系的旋臂在图中也清晰可见。B0218+357产生了目前已知的透镜图片最小的分离。

伽马射线天文学

伽马射线本身会在无线电波到达后一天到达,天文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两种波的源头来自耀变体的不同部分,因此会采取不同的路径经过透镜。同时,伽马射线的读数保持相对恒定,一张无线电波图片显示的耀变体比另一张的明亮4倍。

“在一天的时间内,一个耀斑就能导致耀变体在伽马射线观测下明亮10倍,而在可见光和无线电观测下只明亮10%。”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史提芬·拉尔森(Stefan Larsson)这样说道。拉尔森和张在同一个研究小组合作。“这告诉我们放射伽马射线的区域与那些低能量放射的区域相比非常小。” 拉尔森说道。因此,引力透镜星系产生的引力对伽马射线具有更强的效应。研究小组的这项发现将发表在期刊《天文物理期刊通讯》上。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8 00:35 , Processed in 2.235261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